作者:张谦
简介:见崔琰如此说,张谦知道,今日的事算是过去了。不然按先前崔琰到此的态度,虽然是处理了家里下人,但肯定也会对徐庶不满,就算崔琰胸怀坦荡不记恨,但以后见面肯定没好脸色的。“崔大人言重了,今日之事乃有心人造谣在先,恰好你我皆在此处,正好向众人言明。”张谦接过崔琰的话茬,随即又看向石韬:“广元兄,当时曹公说亲之时,你也在场,就由你来说说当时的情况吧!”石韬正欲答应,徐母却拉开车帘探了出来,“此事,还是由老妇来说吧!”
崔琰是非分明,毫不徇私的处事之法赢得了邺城百姓一片喝彩。
那崔平及其手下脸上满是不甘,可见崔琰脸色铁青,却也不敢反抗,只好乖乖收起长剑转身欲退。
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,谁料跪倒在张谦面前的三人为首者竟一怒而起,口中说道:“我等既不能追随先生,但也容不得这小人如此侮辱先生后还能安然离去,且让我杀了这崔家小人以证明心中之义。众人且记住,此事乃我卫六一人所为,事后是杀是剐,我卫六一人当之,与先生无关!”
言罢,卫六起身抽剑一气呵成,身边两人也一个翻身挡住了崔平的去路。
“住手!”
“不可!”
崔琰和张谦同时喊道,可是那卫六三人竟然不管不顾,只见卫六一剑刺出……
“哐啷”一声……
卫六的剑被打偏,只刺中了崔平肩膀。
张谦回过头,正是石韬掷出了腰中佩剑,救下了崔平一命。
真不愧是徐元直的好友,诸葛亮的闺蜜,这一剑稳准,有力。
卫六三人再欲动手,崔琰身后卫士已上前将三人拿下。
“徐先生,这三人如何处置?”崔琰看向徐庶,虽然此三人伤了他府中人,但是是为徐庶出手,且今日之事是崔平有错在先。虽然曹操给了他处理之权,但是正因如此,他才不好有所偏袒。
崔琰以为徐庶就算不收留三人,但也会为这三人请求,毕竟三人所为虽不合法,却合乎一个义字。
“此乃天子脚下,自有国法相依。此三人当街行凶,崔大人依法处置便是。”张谦毫不忌讳的说道。
“这……”崔琰一下子愣住了。
崔琰:徐庶你要不要重新组织一下语言,这三人好歹也是为了你才出手的啊!
那三人也愣住了,这徐庶不是侠义之人吗?自己三人刚刚的所为所为难道不正是侠客所追求的吗?
周围的人也对着徐庶指指点点,言语中颇有觉得徐庶无情无义,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思考起徐庶是不是因为怕了崔琰,担心崔家的报复,所以连帮他的人都不顾了。
张谦看了一眼众人,心想,难道古人真的就是这种风气,动不动就拔剑的吗?
难道这三人不是恨崔家与自己的仇恨不够深所以才动手的吗?
是古人太单纯还是后世的人心不古啊?
算了,反正无情无义的是徐庶,跟我张谦有什么关系?
“诸位难道觉得仗剑杀人就是侠义吗?”
“我年少之时为何为友杀官?司空大人为何借刀刺董?那是因为那时候,宦官当政,国乱岁凶,庙堂之上,朽木为官,殿陛之间,禽兽食禄,以致生灵涂炭,国法不振,故而,有识之士也只能依靠手中刀剑伸张正义,除恶扬善。”
“如今天下,大为不同,上有曹公匡正时弊,扶君安民,近前有崔琰大人主持公道,除暴安良,又何须仗剑杀人,行此乱禁之举,此三人名为助我,实则心术不正,欲以身博名,诚害我也。”
啊对对对!
你张口曹公,闭口司空!
谁敢反驳?
吃瓜群众一听也有道理,万一自己哪天被杀了,对方还满嘴侠义,那自己岂不是白死了?
而邺城内生活之人,不是官就是吏,再或者就是他们的家人,奴仆,肯定觉得眼下的日子比黄巾之乱时要好的许多。
崔琰听完张谦的话,抚须长思。
有法可依的时候还是要依法办事;只有法律败坏,纲常沦丧,侠者才有出剑的理由。
这徐庶,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啊!
这一刻,崔琰也认可了徐庶是个有底蕴,有学识的真正名士。当然,崔琰这是建立在对徐庶的认知上的,与那句“近前有崔琰大人主持公道,除暴安良”没有一点关系。
“将这三人带走,待我查出,若是侠义之辈,自当无罪释放;若真是以身搏名者,以武乱禁之辈,那必当依律令论处。”崔琰沉声说道,随之,又转过头看向张谦:“徐先生,今日挡路,乃是崔平之过,崔家有管教不严之罪,来人琰必登门与先生及徐老夫人赔礼道歉。”
见崔琰如此说,张谦知道,今日的事算是过去了。不然按先前崔琰到此的态度,虽然是处理了家里下人,但肯定也会对徐庶不满,就算崔琰胸怀坦荡不记恨,但以后见面肯定没好脸色的。
“崔大人言重了,今日之事乃有心人造谣在先,恰好你我皆在此处,正好向众人言明。”张谦接过崔琰的话茬,随即又看向石韬:“广元兄,当时曹公说亲之时,你也在场,就由你来说说当时的情况吧!”
石韬正欲答应,徐母却拉开车帘探了出来,“此事,还是由老妇来说吧!”
见徐母出面,崔琰也拱了拱手,对老者的尊重是士人遵循的礼仪,况且徐母当初怒骂曹操的事,崔琰也有耳闻,且不论对错,这份忠勇果敢,就值得世人尊敬。
“当初曹公言明亲事之时,我儿并未发出一言,只是老妇觉得徐家小门小户,配不上崔家,因而没有答应,绝非市井流传什么,崔家女配不上我儿,此乃污蔑也。”
崔琰点点头,拱手表示道:“流言止于智者,琰绝无相信市井流言之意。徐母有大家之风,徐先生有骐骥之才,他日光大门楣,琰自当仰望。”
“多谢崔大人夸赞,只是老妇人还有一言,自我儿来到邺城,我等三人tຊ从未离开曹公府,当日之事所知者不过二三,此时此事却闹得街头巷尾世人皆知,莫不是有心人刻意为之?我等三人来此无亲无故,也无恩无怨,故而有心之人断不是针对徐家,崔大人乃世之君子,可亦当防小人也!”
卧槽!
不愧是读过书的!
三言两语不仅将自己摘得一干二净,还成功把崔琰的仇恨转移到了别处。
看这崔琰深思的模样,显然是将老妇人的话听进去了。
这就是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啊!
什么,这宝是徐庶的?
没关系,徐庶的就是我的。